中央領導人的“茄克情結”
轉載自:大公網
撰文/黃云飛 褚傳弘
中央領導人時常在公眾視野中出現,他們穿什么,怎么穿,常常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領導人的著裝風格不僅取決于個人身材、喜好,也與國家政策、國際規則和民間訴求等因素有關。
在中國,茄克(英語:Jacket)由于其輕便大方的特點,使其深受歷代國家領導人的喜愛。
今年3月17日,習近平在焦裕祿紀念館,當時身著茄克。
茄克的風行始于上世紀80年代,是一種長度至腰部或臀部的上半身衣著,通常是長袖,多在前面扣合,樣式簡單,輕便自然。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發明拉鏈,此后與拉鏈結合的茄克開始定型,茄克終于演變成如今我們所熟悉的樣子。
由于茄克形式活潑、富有朝氣,因此受到領導人們的青睞。
早在共和國建立初期,我們就能看到領導人穿著茄克的身影。陳毅元帥尤其喜愛穿茄克。他最為我們所熟悉的形象便是穿著皮茄克的樣子。
1950年,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的陳毅,視察福建前沿陣地。
陳毅身著皮茄克。
皮茄克同樣陪伴著共和國首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度過解放戰爭的三年時光。
20世紀60年代,共和國在建設的道路上艱難前行。當時的中國資源緊缺,帶拉鏈的服飾成為緊俏的產品。在當時,茄克被認為是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標志。所以,茄克服在這個階段一度遠離了人們的視線。
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吹響號角,茄克才終于回歸到人民的生活當中。不過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物資較為短缺,西裝、中山裝、茄克是男士僅有的幾種服裝樣式。
那時,我國民眾最常見的裝束是綠軍裝、灰色中山裝。皮茄克由于其較高的價格,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而布茄克則由于其簡潔、輕便的優點,迅速取代昔日中山裝、綠軍裝的地位,成為了工人階級的代表性服飾。在1983年首次直播的春晚上,代表工人形象亮相的演員姜昆就穿著茄克衫。
此時領導人衣著在正裝上的改變是“開放了領口”,西裝替代了中山裝。而在便裝方面,便捷樸素的茄克衫受到領導人們的喜愛。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就尤其喜歡穿茄克衫。
在1992年南巡期間,鄧小平同志主要身著灰白色和深藍色兩件茄克衫。茄克衫是鄧小平極具代表性的裝束,可以作為體現國家轉變時期的領導人的一個符號。既顯親切隨和,又表現出解放思想、敢于開拓的胸懷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