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名曰展望 2017 年,但這份 92 頁的報告也用了大量的筆墨來總結 2016 年的時尚行業。因此,這份報告主要分為 2016 年時尚行業回顧和 2017 年時尚行業展望兩個部分,當中也穿插了和一些重要人物的訪談,比如中國版 Vogue 服飾與美容主編張宇、阿拉伯語版 Vogue 的主編 Deena Aljuhani Abdulaziz 。
報告一共覆蓋了 20 個重點,我們挑選了其中重要但不會自我重復的部分,介紹如下。
宏觀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是時尚公司很擔心的一個問題。麥肯錫采訪了全球 1600 個品牌的 CEO ,他們都在擔心的幾個問題分別是:恐怖主義襲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歐共體的變化。除了恐怖主義襲擊會影響到一些地區的旅游消費之外,同時也可能促進了跨境電商的交易。根據麥肯錫的預測,到 2020 年,有大約 9.4 億網購消費者花費 1 萬億美元在跨境電商消費上。
這是“中國市場很重要”的一個婉轉說法。簡而言之就是,自從 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后,其他國家的消費能力不夠強,而中國人卻一直在買買買。因此,中國算是一個重要的時尚產業的新興市場。但根據今年 4 月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一季度 GDP 增長 6.7%, 而 2015 年這個數字是 7.0% ,2010 年時這個數字為 10%。而中國經濟的放緩讓時尚公司們很擔心中國市場的消費能力變弱。
3.打折文化興起
而在其他市場,比如在中國奧特萊斯的折扣店形式正在蓬勃發展,到 2020 年將會翻倍。同樣在英國、德國和歐洲的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情況。不過,打折策略可能在短期內帶來效果,但從長遠看將會損傷品牌價值,也不利于時尚品牌的發展。
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還在繼續演變,2016 年主要表現為 4 種形式:
2)從時裝品類看,性別意識在逐漸模糊。比如,Zara 在今年 3 月推出了無性別系列,而百貨商店 Selfridges 在 7 月也開放了 The Designer Studio 全新概念零售空間,所有的單品既不按品牌做劃分,也不分男女裝做陳列。
4)穆斯林世界的時尚需求,特別是中東和南亞的消費者需求受到了重視。比如,Uniqlo 和 Dolce & Gabbana 為此都專門做了產品。
消費者能夠找到促銷信息和打折產品是仰仗了新技術,他們也習慣了在電商上的購買。除了“電商渠道越來越重要”這個話題外,VR 技術在時尚產業里的應用也算做是數字化升級。雖然,時尚公司使用 VR 時往往有些青澀——比如 Dior 和 Tommy Hilfiger 的店里都用了 VR 技術來重現它們在時裝周走秀的場景。
時尚業的生產周期在發生變化,比如即買即賣模式的出現,有些品牌每年會發布 6 個系列的作品。這相當于是在給 Christian Dior, Lanvin, Calvin Klein 和 Saint Laurent 這些品牌的創意總監施壓。這并不僅限于奢侈品市場,大眾消費品市場同樣為此。快時尚公司也在調整他們的節奏來適應更短的時尚周期。
2017 年時尚行業的展望有以下幾個重點:
在 2017 年的預測里,麥肯錫的這份報告還是把宏觀政治經濟環境放在了第一點來闡釋。并且,這一點內容和 2016 年的分析相似,也提到了恐怖主義、英國退歐等政治事件,但提出的一個新觀點是“這種動蕩的局面對于時尚產業來說將會是一個新常態(沒錯,用的就是 New Normal 這個詞)”。
在時尚的生意里,中國消費者的地位舉足輕重。麥肯錫約去訪談的時尚公司的 CEO 們都認為,這個市場的消費減弱是暫時的——因為這里有不斷增加的中產階級群體,不斷增長的手機端消費。麥肯錫認為,2015 年— 2025 年,中國的中上層階級人數將占到全球的 28%,而美國只會占到其中 3%。
城市化是一個趨勢。在新興市場中,一批新興快速增長的城市正在變得富有,也消費者提供購物中心,使其首次成為時尚發展的中心。比如,在過去 30 年,有 4 億中國人移居到城市,他們為時尚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新機會。
2017 年,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習慣會變得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受到科技的影響,變得史無前例地難以預測。他們變得更精明,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更深入,要求也更多。
5. 年輕人的生意是很重要,但也要關注老一代的消費者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時尚公司不應該只關注到這兩個群體的年齡,而是他們的價值觀。
消費者現在越來越重視健身了,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也給時尚行業一些新的商機,它們也發布了自己的運動休閑生產線。不僅如此,它們也在想盡辦法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比如 Nike 的running clubs ,Reebok 做了 CrossFit 健身房等。
“健康應該是一個人全面的感官,和心理、身體、情感等方面都有關系。一個品牌越是能和所有這些方面有關,就越能和消費者產生關聯。”報告寫道。